《D大调卡农》 – 帕海贝尔

 

作者体会:

卡农,Canon,复调音乐的一种作曲技法,其原意为“规律”。这种作曲技法中,一个声部的旋律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个声部。结尾时,两个声部的旋律交织缠绵,最终融合在一起。由于这种作曲技法声部之间相伴相随的特点,像极了爱情的相伴相随和至死不渝,因此卡农这种作曲技法,也常常用来抒发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。

德国作曲家约翰帕海贝尔的《D大调卡农》创作于1680年左右,也是帕海贝尔最著名的作品。关于这首作品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。

相传帕海贝尔10岁时独自一人来到英国,被一位琴师收养,随后便学会了钢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帕海贝尔已经成为一个潇洒帅气,弹的一手好琴的小伙子。此时在隔壁的村里,有一位漂亮、家境富裕的女孩爱上了帕海贝尔。为了接近帕海贝尔,这位女孩有了一个主意——去向帕海贝尔学习钢琴。学习钢琴的过程中,女孩的心思都在帕海贝尔身上,弹琴心不在焉,这让帕海贝尔很不满意,于是斥责了女孩。女孩感到很失落,于是暗下决心,一定要好好学琴,参加比赛得奖送给帕海贝尔。半年后,女孩终于夺得了一个钢琴比赛的名次,兴高采烈的去找帕海贝尔。可是动荡年代,帕海贝尔已经应征入伍,奔赴前线。女孩暗下决心,要等帕海贝尔回来。

漫长的等待中,村长的儿子几次提亲,女孩都拒绝了。可是村长的儿子并不死心,当得知女孩心爱帕海贝尔后,派人给女孩送了一具尸体,谎称帕海贝尔已经战死沙场。女孩信以为真,伤痛欲绝,于是割腕自尽,随帕海贝尔而去。

帕海贝尔回来之后,得知这个消息,惋惜不已,此时才意识到,自己也已经爱上了这个女孩。于是创作了《D大调卡农》。

虽然故事只是一个传说,可是情节和曲子本身展现出的感情色彩并不矛盾。对于表现《D大调卡农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。

《卡农》的版本众多,作者演奏的是根据帕海贝尔原版弦乐改编的钢琴曲,最大限度的还原了原版中不同声部的交织。虽然缺少了弦乐带来的缠绵和优雅,但通过钢琴清澈的琴声表现出来,别有一番特色。同时作者也认为,这个版本的《D大调卡农》是众多版本中最耐听,也是最动人的一个版本。

曲子通过单声部作为起始,逐渐的,第二、第三声部出现作为过渡,象征着恋人初始的相识、相知。接着左手右手主旋律的交替将曲子引入主旋律,好比两个人的热恋,温暖而甜蜜。紧接着,曲子进入高潮,音量加重,多重声部之间的重叠,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相伴相随,至死不渝。最后,曲子在高潮中结束,似乎刚才的一切只是回忆,回到了现实。曲子的基调是温暖的,似乎憧憬中带一些惋惜,回忆中带一丝甜蜜,悔恨中又有着祝福,美好中伴随着忧伤。

聆听《卡农》,旋律的深入,平静的心情逐渐有了思绪起伏,复杂的感情呈现脑海,回忆和往事慢慢浮上心头。他们或是关于某个男孩或女孩,也或是成长过程中的美好和荆棘,而这一切,都已经成为了记忆,不可找回的爱情,不可倒流的时光,一种悸动,一种感动,一份感叹,一份唏嘘。

 

以上均为作者个人之见,欢迎批评和讨论,谢谢阅读!

 

发表评论